红色家风故事 | 李大钊:从《青春》到家风的百年薪火
??前? 言
??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,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,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,注重家庭、注重家教、注重家风,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将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发扬光大。”好的家风,既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微观载体,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。它犹如一种无言的教育、无形的规约、无声的力量,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人们的心灵,塑造着人们的品格。
??红色家风是中国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“传家宝”,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、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。纵观中国历史,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到如今以身作则、廉洁自律的优秀党员干部,他们将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……这些富有时代性、体现着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家风家教日常化、具体化、生活化,为我们树立了良好家风的光辉榜样。
??为此,“安康微红”微信公众号特推出“红色家风故事”栏目,本期推出的是李大钊的家风故事。
????李大钊生平
??李大钊,男,字守常,河北乐亭人。1905年考入永平府中学堂读书,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,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,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。1920年初筹备发起建立中国共产党,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,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,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,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。
??李大钊同志一生的奋斗历程,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紧密相连,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紧密相连,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相连。
??春日载阳,东风解冻。李大钊曾用他笔下那一纸希望为中国驱散了多少阴霾。
??在李大钊就义前夜,在《狱中自述》末页写下:"惟愿以我之青春,促中华之青春"。当斑驳墨迹穿过百年烟云,我们仍能看到历史长河中永不熄灭的红色火种。
??这火种代代相传,传承革命精神的同时,也诠释着家风记忆。时至今日,革命星火早已燎原,李大钊的家风家训也在传承不息,泽被后世。
???????????铁肩犹温:爱情浇灌的家风之树
??李大钊与她的夫人赵纫兰,在乱世中相濡以沫,成就了一段佳话。
??这位被学生们尊称为"守常先生"的北大教授,将最澎湃的革命宣言写进《新青年》,却把最温柔的情书化作三十年风雨同舟的相守。
??那时,李大钊作为北京大学的教授,收入很高。但是,他的收入很大一部分用来充作党的活动经费和资助贫寒学生。在日常生活中,夫妻二人一直秉持着勤俭节约的生活理念,没有盖过一间房,买过一垄地,其孙李宏塔回忆道:“祖父去世时家中只剩一块银元”。
??赵纫兰虽不识字,却是丈夫最默契的"密电码"。每当深夜油印机响起,她就默默守在院中搓玉米,用窸窣声掩盖革命工作的声响。李大钊被捕前夜,她连夜将机密文件缝进儿女的棉袄夹层,这个没读过《资本论》的农村妇女,用最质朴的智慧守护着丈夫的信仰。
??这对革命伴侣用生命诠释:最好的家风,是父母并肩站立的身影。
???????????薪火相传:三代人的精神年轮
??有时家风并不是一板一眼的教条,更是言传身教,刻入骨血中的精神密码。
??李大钊先生铁肩担道义,妙手著文章。他在与子女下棋时,曾这样教育子女:“无论我们当什么,都要当一个堂堂正正的人,我们要当一个永远不祸害老百姓的人。”
??他在子女心中播撒下超越时代的火种,让子女们始终将革命信仰摆在物质享受前面。
??其子李葆华,被老百姓称作“李青天”。他牢记着父亲为他取名的深刻寓意:“葆我中华,重现青春。”他在工作中初心不渝,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。
??2000年,中央有关部门要为李葆华调新房,他却说,住惯了,年纪也大了,不用调了。
??其孙李宏塔,“七一勋章”的获得者,与新中国同岁,先天下之忧而忧。他说民政干部要视孤寡老人为父母,视孤残儿童为子女,视民政对象为亲人,始终将自己置于人民群众中。
??曾有记者在采访中这样问他:“父亲去世后,为你们留下了多少遗产?”
??李宏塔这样回答:“我们不需要什么遗产,李大钊的子孙有精神遗产就足够了?!?/p>
??这个家族用三代人的轨迹证明:真正的精神传承,不在碑刻家训,而在用生命丈量理想与现实的距离。
??????????????????结? 语
??时代的精神谱系不单单在一家之姓中相承,它早已化作基因密码熔铸进中华民族的血脉。
??当我们领略《青春》里那句"黄金时代,不在我们背后,乃在我们面前"的真谛。蓦然醒悟,李大钊家风家训中流传的那团精神火种,早已在中国人心中烧了百年。